员工博文

柴油门十年之后,清洁交通未竟之使命

作者:Drew Kodjak 2025年09月19日

2015年,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在美国开展的一次道路实测,揭开了汽车行业深藏多年的排放问题。我们选取了三款柴油车在实验室之外的实际道路环境中测试,结果发现,其氮氧化物排放量竟高出法规限值的35倍。这一发现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涉事企业支付了超过340亿美元的罚款与和解金,也促使世界主要汽车市场重新审视并强化了排放监管体系。

十年过去,我们在推动交通转型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要真正解决道路交通带来的空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柴油门”事件揭示出全球车辆合规体系的重大漏洞——缺乏有效机制来确保车辆在整个寿命期内都能维持低水平排放。在美国的道路实测发现,部分厂商在车辆中安装了非法的“失效装置”。这些装置能识别车辆何时处于实验室检测环境下,并在检测时自动开启排放控制系统,而在日常驾驶时则关闭或削弱排放控制功能。

“柴油门”事件暴露了当时合规机制的薄弱,也推动美国环保局(EPA)迅速启动了实际排放测试项目。此外,部分由涉事企业支付的罚款被用于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美国各州的柴油车减排项目。

虽然起于美国,但此事件迅速在全球引发了连锁反应。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后续调查发现,欧洲市场上也存在广泛使用类似软件的情况——只是当时这种操作还未被明确定义为违法。这一发现促使欧盟委员会建立全新的道路实测法规体系,包括“实际道路排放测试”(Real Driving Emissions, RDE)要求,使得测试结果更贴近真实行驶状况。自2019年起,该法规覆盖了欧盟所有新售乘用车,随后也被中国、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以不同形式采纳。

十年过去,“柴油门”事件仍在推动汽车行业和监管体系的深刻变革。2022年,欧盟法院明确界定了“非法失效装置”的范围,各国也相继加强了排放合规监管和执法体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气污染,并推动了各国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和燃油经济性标准的建立。

随着政策的持续落地,全球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进程显著提速。如今,超过100个国家、企业与机构签署了“零排放汽车宣言”,承诺在2035年前实现主要市场乘用车的零排放转型。受此推动,加上欧洲城市陆续实施柴油车禁令、欧盟CO₂法规收紧,欧洲柴油乘用车市场份额已从2015年的52%跌至2023年的18%,而电动乘用车汽车的市场份额在2025年攀升至25%

尽管如此,全球仍有数以千万计的高排放柴油车在道路上行驶。ICCT在“柴油门”事件后联合多方创立了“城市实际排放行动”(TRUE),持续提供独立、可靠的车辆实际排放数据。研究显示,即使是获得国际领先排放标准认证的柴油车,其氮氧化物排放仍可能超过法定限值的2-4倍。我们至今仍在部分老旧车型,甚至部分新车型上发现超标排放现象。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依旧严峻。若不采取进一步的政策行动,预计到2040年,全球每年因道路交通污染而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将从2023年的19.3万人上升至近27.8万人,儿童哮喘发病风险也将持续上升。若实施全面政策干预,则可在同一时期挽救190万人的生命,并避免140万名儿童患上哮喘。仅在美国,这样的政策就能挽救31700条生命,防止87100例新发哮喘病例。

加速向电动汽车转型,是我们最有力的解决方案之一。相比于内燃机汽车的渐进式改良,电动化是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电动汽车天生“清洁”,无需复杂的排放监控和高昂的监管成本,这一优势往往被低估。

过去几年间,电动汽车的经济性已显著提升。在中国,小型电动汽车售价已降至同级汽油车的一半左右。随着购车成本与汽油车持平甚至更低,乘用车新车销量中电动汽车的占比在中国超过50%,在欧洲超过25%,在泰国越南印尼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超过10%。即便是那些曾经对电动化持观望态度的传统车企,也纷纷推出了面向主流市场的畅销电动车型。

十年过去,“柴油门”的教训仍在提醒我们:改变虽已发生,但任务远未完成。积极的一面是,全球主流汽车市场都已大幅提升道路车辆的合规监管与执法体系,乘用车和公交车的电动化进程正加速推进,而重型卡车转型仍相对滞后。不容乐观的是,车辆实际行驶的超标排放问题依旧存在,许多城市居民仍深受交通污染的影响,部分国家的政策变化也为全球减排进程增添了不确定性。对于ICCT而言:过去十年,我们见证了清洁交通转型的巨大进展;未来十年,我们将继续以实际行动续写新的篇章!

 

 

欢迎阅读柴油门十周年纪念漫画,一起走进我们的故事:Dieselgate 10 Years Later: the story behind the emissions scandal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