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2025年09月27日
商用车是我国道路交通领域碳排放大户,汽车保有量比例仅约11%的商用车,在道路交通碳排放中的占比却高达55%。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得益于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商用车绿色低碳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产业转型、技术突破、补能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推动道路交通碳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9月27日,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5)期间,货车零排放及基础设施协同发展论坛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承办,并由能源基金会支持召开。会议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会士李开国和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主任陈健华联合主持,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张昊龙致辞。来自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新一代汽车底盘系统(苏州)有限公司、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的8位专家发表演讲,来自能源基金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新一代汽车底盘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海南佳顺通物流有限公司的5位专家开展圆桌研讨。会议现场吸引了100多位观众。

会议现场
李开国首先欢迎了到位的参会代表,随后介绍了参会的各位专家。他指出,货车的碳减排一直是加速交通绿色转型,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需要多方携手共同努力。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会士 李开国
张昊龙副司长在致辞中指出,货物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对交通领域减污降碳意义重大,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生态环境部积极落实决策部署,以运输结构调整为基础、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为攻坚方向,推动货车零排放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明显提升,柴油货车“汰旧励新”加速推进,零排放重卡应用场景广泛构建,柴油货车排放监管持续强化。下一步将坚定不移地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统筹运用正向激励和环保约束等手段,为货车零排放发展提供政策驱动。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 张昊龙
在第一个演讲环节——全球货车零碳转型现状及趋势,共有4个报告。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崔洪阳做题为《全球货车零排放转型进展及政策趋势》的报告。他从市场和政策两方面介绍了最新进展,并指出全球货车的零排放转型进一步加速,中国处于领导地位。零排放货车市场仍处于政策驱动阶段,持续的政策激励对货车零排放转型至关重要。结合美国和欧洲相关国家的经验,发现为进一步推动零排放货车及基础设施发展,可以考虑采用基础设施积分机制、零排放货运廊道建设、货运零排放区等创新性政策手段。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高级研究员 崔洪阳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系统数据处处长李国俊做题为《双积分管理工作进展及经验分享》的报告。自2019年起,双积分并行考核,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运行7年,越来越多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合作等方式,实现积分由负转正,已形成活跃、有效的积分交易市场,有效地推动了节能技术发展和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2024年行业新车平均油耗3.31 L/100 km,2021到2024年间,行业平均油耗降幅达35%;2024年行业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78.47克/公里,较2016年累计下降48%;2024年我国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474 km。2024年新车平均电耗12.58 kWh/100 km,相比2016年下降20%。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政策法规研究室副主任郝春晓做题为《聚焦重点行业运输管理,推动重型车减污降碳》的报告。她解读了目前已实施的超低排放政策、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政策。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重点行业移动源监管与核查技术指南》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管哪些、怎么管、怎么查”的问题。结合大数据监管的技术手段,可实时展示重点行业的货运排放情况。在多种措施的协同作用下,零排放重卡推广应用,重点行业清洁运输比例大幅提升,2024年全国长流程钢铁行业清洁运输比例约74%,煤矿行业清洁运输比例约65%,火电行业清洁运输比例约74%,焦化行业清洁运输比例约52%。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主任工程师王聘玺做题为《京津冀零排放货运转型发展探索与实践》的报告。经过京津冀的多年探索,目前依托京津、京沪、G307等7条干线,已落地10个零排放廊道项目(数量占比25%),覆盖3种技术路线,新能源重卡超500辆,初步形成了京津冀探索实践经验。典型的廊道包括:氢廊道、换电廊道、充电廊道。但目前仍然面临供给侧、需求侧、政府侧的挑战,需要多方协同联合推进,政府强力主导,根据货运的客观需求引导企业解决设施层在短暂时间窗耦合的问题,采用一种可以支持多技术路线快速迭代验证的综合落地方案。

在第二个演讲环节——货车零排放及补能基础设施超前发展,共有4个报告。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开发院发动机开发部部长史艳彬做题为《中国一汽商用车氢能动力域产品技术》的报告。氢能动力域分为氢燃料内燃机、氨燃料内燃机以及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三大平台。动力域平台由自主机箱桥、电池、电驱及域控软件构成,为用户提供动力域完整解决方案。氢内燃机技术上,突破了超稀薄快速燃烧、自适应挡位决策等技术;氨内燃机技术上,突破了氨在线制氢、氢引燃氨精准燃烧控制等技术;氢燃料电池技术上,突破了大功率电堆集成、高精度soc预测、驱动智能防滑、氢电协同控制、一体化寿命管理与故障智能诊断等技术。49吨重型氢气发动机牵引车,已在国内开展重型氢气发动机整车示范运营工作,累积运行2万公里。首款“氨氢融合发动机”也成功点火,实现“氢、氨双星”技术路线突破。

新一代汽车底盘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晓涛做题为《NGA智能电动半挂车让货运行业驶向“公路动车”新时代》的报告。他介绍了“智能电动半挂车”的概念和具体技术,通过信息感知交互系统、自适应VCU控制系统、大功率重载电驱动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智能牵引销疲劳寿命200万次,确保可靠性里程80万公里,力学特性衰减及零点漂移满足使用精度需求;智能电动半挂车专用从动策略VCU控制系统解决了能够适配所有牵引头及全路况下主挂协同驱动和能量回收问题;根据大数据统计的商用车不同应用场景的使用工况谱,正向开发专属化的电动挂车集成式电驱桥。该技术方案可实现运输能源成本显著降低、行驶速度提升、运载能力提升、碳排放降低。

新一代汽车底盘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吴晓涛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充电业务副总裁彭鹏做题为《以技术创新推动交能融合,促进商用车电动化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他指出,构建交能融合型充电基础设施是两大战略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现有充电设施存在诸多问题,如充电慢、故障高、网络不健全等,制约了重卡电动化可持续发展。华为全液冷兆瓦超充的技术方案,通过定义电热一体兆瓦充电接口,可以解决大功率充电和散热的双重技术挑战,系统散热能力提高6倍,支持-40℃低温超充,可持续输出2400A电流。华为全液冷兆瓦超充实现了更好补能效率、更佳互联互通、更好设备质量、更好电网适应。推出“多级功率池化架构”,服务各种车型,实现电力容量“复用”,未来演进更大能力。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充电业务副总裁 彭鹏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朱宏佳做题为《深圳市零碳排货运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畅想》的报告。深圳已累计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场站8200座以上、充电设施超48.7万个,包含超充站1057座、V2G站160座。深圳已规划“7+30”的物流场站体系,基本建成“两横六纵”的货运通道网络,形成“多通道、放射状”的货运组织格局。2025年5月,深圳市发布《深圳市道路货运零排放走廊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全市将打造“四纵两横”的零排放货运走廊。他建议,构建与载具、充换电技术发展协同的重卡补能场站滚动规划体系,探索重点片区的“重卡超快充+仓储上楼”综合立体开发模式,统筹“燃油-新能源”补能设施发展,逐步推动传统加油站置换升级,构建城市级充换电场站监管平台,支持规划决策、电网协同。

在圆桌论坛环节,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主任陈健华主持。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主任工程师王聘玺、新一代汽车底盘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晓涛、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朱宏佳、海南佳顺通物流有限公司总裁刘洋一起围绕货车零排放的发展路径及应用前景展开研讨。

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主任 陈健华

圆桌论坛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主任工程师王聘玺表示,零排放货运通道必须实现适配性、经济性、高效性的三性融合。在政策激励方面,应鼓励使用谷电去进行补能,并持续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激励,同时也需要产业侧和技术侧有更多的创新技术涌现以推动车辆技术整体进步。
新一代汽车底盘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晓涛表示,商用车清洁能源的技术路线还是多种形式并存,没有某一种形式能够完全取代各种应用场景。在面对电动半挂车这样的新技术时,需要法规层面、示范运营层面出台一些鼓励的办法,以推动相应技术的普及。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朱宏佳表示,为推动海南岛内新能源重卡和补能场站的发展,应从几个维度考虑,一是顶层设计,二是结合产业发展,三是通过货运网络平台做优化和整合,四是和能源体系更好地融合,五是使用一些补贴工具,六是充分发挥龙头主体的带动作用。
海南佳顺通物流有限公司总裁刘洋表示,为实现海南岛内货运零排放,设想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散改集,即岛外散货改集装箱进岛;第二种是甩挂,即货车上船以后,车头留原地,到了岛内由本地的电动或氢燃料重卡把挂车上的货物送到目的地,再把挂车返回去。
内容来源:文章来源于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微信公众号文章《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货车零排放及基础设施协同发展论坛”成功召开》